父親4個月驟離!吳若權「花15年才放下」不捨父走前一刻還掛心他 與中風母提前「交代3遺」瀟灑告別

生老病死是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課題,就算對這個花花世界有再多的留戀,最終我們能做的也只有學得去接受、面對。然而這還不是最難的,因為「離開」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問題,在於身後所牽扯的無論人、事太多,尤其是華人社會受「忌諱談論死亡」的觀念影響,身後事往往交代不清,導致家人在處理相關事宜時,顯得措手不及甚至爆發衝突...

示意圖,來源:康健雜誌


對此,知名作家吳若權就曾分享,多年前父親從突然急診住院到離世,不過短短四個月就離世,給家人帶來的巨大衝擊,而為人子的他更是至今花了15年、5千多個日夜才從傷慟中逐漸走出,接受爸爸離開的事實!雖然喪父的苦楚難以承受,但吳若權還是強調常感謝父親讓他明白「學習接受至親死亡,是人生最困難的功課」,並提生前出交代好「3遺」的觀念,給力大家在生前做最完善的告別,循序漸進完成人生的最後一門功課!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圖片來源:吳若權臉書


據《幸福熟齡》報導,吳若權坦言,記憶裡的父親長得端正斯文,生活很平凡,絕對是個很好的居家男人,而事實也正是如此,他永遠也忘不了爸爸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,強忍著病痛對於後事的安排,無論自己著個做兒子的建議什麼他都說好,過世的前一刻都還是一心為著家人著想的神情,「我的爸爸,不是偉人,卻是我人生的最佳典範!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圖片來源:今周刊,下同


如今再回首送走爸爸的過程,吳若權坦承,喪親的痛是為人子女必須得適應的課題,當初本以為按照法鼓山聖嚴師父教導的佛事禮儀,為父誦完八小時的《佛經》、蓋上往生被後,既是幫爸爸結束功德圓滿的一生,也幫自己接受了他離開的事實...然而怎料,接下來卻連續失眠半年,「直到他離開將近十五年,經過無數的學習與修行,我才知道:他只是放下肉身,美好的德性依然永駐我心。」


事實上,經歷喪父後的沈痛到放下,吳若權如今反而非常感謝這段過程,因為在他看來,「處理爸爸的身後事,雖不能說是完美,但堪稱是一次完整的程序。從靈性的角度看來,爸爸是以死亡犧牲他的肉身,喚起我和媽媽討論生死議題的勇氣!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
對此,吳若權舉例,本來中風多年的母親,對於與死亡有關的話題一直相當忌諱,「即使我認為有討論的必要,但只要我輕啟話題,感覺到媽媽的抗拒,也只能點到為止,無法勉強她...」但正因為媽媽當初參與了爸爸身後事的決策,如今隨著時光推移,媽媽也變得略能敞開心胸,對身後事的討論次數增加,話題也一次比一次深入,現在聊到如何處理後事,媽媽甚至會撒嬌地說:「可是我很怕被燒耶。」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
總結這些年來與媽媽討論的經驗,吳若權建議所有子女們,若要與父母、親人談論「生死大事」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,首先,需要循序漸進地聊生死,可以避免老人家對這禁忌話題感到太大的衝擊,「彼此可以慢慢思考、慢慢溝通,不必急於一時要達成共識。」;其次,就是最重要的「交代三遺,就不遺憾」原則!

圖片來源:吳若權臉書,下同


吳若權接著指出,所謂的「三遺」原則分別是:「遺言、遺產、遺願」。若在生前能清楚交代這三件事,自己可以走得瀟灑,家人或朋友也比較能夠盡力協助處理。最後,吳若權還不禁有感而發:「死亡,不只是過去一切的結束,也是未來一切的開始。放下對肉身的執著,我們的心更近了。」


影片來源:康健雜誌YouTube


吳若權的處理身後事的觀念與理解真的很有道理,希望能幫助到大家!